获诺奖的拍卖理论对中国有何启发?能源电信等
当今世界,拍卖活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和复杂,不仅仅艺术品可以拍卖,石油、电信公共资源也是拍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此次获得诺奖的两位美国经济学家所研究的“拍卖理论”对中国有应用价值,当前中国在土地、能源、电信等公共资源领域的招投标制度尚不完善,通过更合理的“拍卖”制度设计,可以提高信息透明度、使竞争更加充分,最终让资源得到最大效益的分配。
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米尔格罗姆(Paul R. Milgrom)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B. Wilson),以表彰他们“改进拍卖理论和发明新拍卖形式”。
米尔格罗姆与威尔逊均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诺奖官方认为,两名获奖者研究了“拍卖”的运作方式,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为难以用传统方式出售的商品和服务(例如无线电频率)设计了新的拍卖形式。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已经使全世界的买方卖方和纳税人受益。
米尔格罗姆和威尔逊不仅致力于基本拍卖理论研究,还为无法使用传统拍卖方式交易的商品设计新的拍卖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他们为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设计的用于无线电频率拍卖的“多轮同步加价拍卖”形式。
美国政府在1994年7月首次使用这一拍卖形式便大获成功,在47轮招标中出售了10个许可证,拍出了6.17亿美元的总价。此后,芬兰、印度、加拿大、挪威、波兰、西班牙、英国、瑞典和德国等纷纷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无线电频率拍卖。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在能源、电信等领域,中国目前尚未采用两位诺奖得主等经济学家根据“拍卖理论”设计的拍卖机制通过市场竞拍出售相关公共资源,“要走到这一步,还任重道远”。
徐洪才表示,此次获奖的“拍卖理论”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意义很大,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价格的形成机制,价格要反映供求双方的意愿。从机制设计的角度,两位获奖者的研究不仅使得拍卖过程中的竞争更加充分,还让拍卖公共资源时所获得的受益最大化。近年来,相关拍卖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分配复杂的公共资产,如无线电频率、电力和能源。
他表示,拍卖理论对下一步中国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借鉴意义。今年四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其目的就是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解决要素配置中存在的扭曲现象。
“在当前中国,诸如土地、重大工程项目等很多公共资源的交易形式已经采取了招投标的拍卖形式进行交易,但拍卖机制尚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需要优化机制设计,以实现充分竞争,尤其是石油开采、电信频率等自然垄断领域。”徐洪才说。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文章来源:《CT理论与应用研究》 网址: http://www.ctllyyyyj.cn/zonghexinwen/2020/1111/475.html